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金馬影展-<七百擊> (好雷)


金馬影展 << 七百擊 >> - 從孩子身上看到冰山下的問題
會去看<七百擊>,原因是電影版上版友的大力推薦,所以才趕上週三下午冷門時段最後一場的放映。


看完後,只能說這是一部娛樂性低,但卻讓人回味的深刻電影。同樣有探討「母愛、親子」議題,對比最近熱映的<告白>,<七百擊>對我而言,反而是真實、深沈的,並讓我跟著劇情流淚的故事。
劇中從兩個角度敘述「五個家庭」的故事,分別從六個孩子與五個母親的視框去看見親子的互動。
第一大段落,我們看見六個身為孩子的青少年(其實有一個是中年人),從家裡離開,或許蹺家、搶劫、偷東西、拍色情影片(?)等的行為,讓我們大呼荒唐與心疼,但電影卻故意用「片段」的手法呈現,從一個人跳掉下個人的畫面,讓觀眾一開始無法理解主角何以這樣做?心中感覺從耐心等待、驚訝、譴責、好奇、疑惑、心疼、不耐的感覺逐漸轉換,在第一大段的我,只覺得這群孩子太誇張離譜,卻似乎有很多隱藏的故事在底下。
抱著不耐煩,導演切到第二大段落-母親的視框,我們才終於串起了所有的故事,孩子與母親的互動-彼此的不諒解、生氣憤恨,卻又相愛;另也巧妙地將劇中每一個人的情節串了起來,然後產生強烈的對比。
我們看到了每個母親對子女心中所含有的關懷愛意,卻不得其法地給予,造成孩子們的生氣遠離、難過傷心,也讓孩子離家,而受傷。
也看到每個母親在孩子轉身離開時,眼神中的傷心痛苦,被孩子辱罵時的心碎,卻仍從錢包掏錢給孩子的堅定;在街頭慌亂地尋找因不知如何照顧而促使離家的子女,卻又和社工說著「我愛我的孩子,誰也不能帶走他們」;前往警局緊張地等待與祈禱的母親,等著認「兒子的屍體」;最後,認出屍體了,母親在停屍間的哀號長嘯,觸動了在外頭的另一位母親,觸動了戲院中每一個人心中有的母愛。
可是這些母親都是失能的,我知道她們擁有豐沛的母愛,但面對尷尬多變的青少年、面對自己丈夫帶來的紛擾,面對社會壓力、面對自己的失敗與劣根性,對需要處理太多現實而又沒有足夠資源可以協助度過的母親們而言,要愛自己的孩子是顯得無力且無能的,所以孩子在不知所措下、為了保護自己而離開家裡。
然後我恍然大悟,這不就是我們在看待青少年社會事件時的感受,我們斥責孩子不知好歹、道德淪喪,對這些事件感到生氣、羞愧或不耐,然而,我們少了這影片的後半段-家庭中發生的故事,我們看不見這些孩子背後失功能的家庭,所以只責怪孩子的壞;(還會加上一句:唉!一代不如一代,這些死青少年!)甚至,當我們看見這些失敗的父母時,我們也只責怪他們沒教好孩子,不配生小孩(還生一大堆!)卻沒看見他們面對生活的無力,更沒看見,即使多糟糕,她們仍愛著子女。
劇中其中一個老母親問正在搶劫她的15歲少年說,「你愛你的媽媽嗎?」少年說:「我恨她這賤貨,但我愛她」;老母親說:「這是沒得選的」。是的,無論對方多糟糕、多麼傷害我們,我們就是沒得選地得愛著我們的母親或孩子,我們很難說「我對她沒感覺」,因為血濃於水,懷胎十月的連結經驗,讓我們渴望被母親愛著、期待著、照顧著、教導的,所以搶劫的少年在犯錯後回到母親的身邊,片中"有幸"能夠回家的孩子,在受傷後,都回家了。
所以,我看見了濃濃的愛,在無力又殘酷的現實底下。這讓我很傷心,很久沒向媽媽說:「媽,我愛妳!」但這些愛意,真的存在。
片中五個母親都有不同愛子女的方式,可以有許多豐富的討論,很值得讓有耐心看完的父母們觀看(畢竟太寫實的電影看了很辛苦),特別的是片中的男性通常都是「不在場」,或對妻子、家庭無能,甚至是施加性暴力的角色,這點很值得思考,父權社會下男性對愛的無能與施展暴力的劣根,或許他們是更該被關懷的一群。
影片最後結束在失去子女的懷孕媽媽,傷心欲絕的她回到熟悉的舞廳,狂舞著宣洩情緒。我想,這是她一貫面對挫折壓力的模式,所以她在這釣到無數的男人,上床、生小孩,以為被愛,但,旁觀者知道這是她生活不幸福、甚至造成孩子命喪街頭的生活模式,她無力改變,即使多心碎,我們只能如片尾的社工,心疼地看著她,想幫助卻不知道從何開始。
這部電影給予我們的情感衝擊,都是現實生活中(尤其新聞)中給予的!所以深刻,更令我悲傷。
期待我們下次看見荒唐的青少年舉動時,能更看見他們背後那些傷心欲絕、無能為力的父母,然後多給予一些支持。
多說一點,我覺得現代社會的家庭制度逐漸崩壞中,從以往的大家庭、核心家庭,到現在的單親家庭,家庭能得到的支持力量薄弱很多,使得孩子更無所適從,社會該面對的是如何支持家庭與教育的運作,一昧地指責心痛,只是無濟於事。
喜歡這部電影,分享給各位。

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

[影評]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 -靈性成長之旅


電影版首PO,獻給這部電影。茱莉亞太美了,而電影某些部份更美。以下大雷,然後有自己的詮釋觀點想分享給大家。



----------------防一下雷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是因為什麼能讓一個人拋棄一切:愛自己的丈夫、穩定的工作及親密的朋友,然後獨自去旅行?
雖然我也懷疑女主角有憂鬱症XD,但我覺得人生到了某階段,真的會驚問自己努力追求的一切是否真的是自己要的?然後我們就發了瘋地不理會眾人的反對,拋下令人羨慕的一切走掉,踏上大家跌破眼鏡的尋找自我之旅。
「自我」真的很飄渺,什麼才是「我」?(所以探索自我的課程一堆,什麼都可以說 XD)是別人想要的是「我」?社會說的應該是「我」?還是我感覺不對了,要走了,就是我?
女主角有很多對生活、親密關係的無力與沮喪(即使真的外人看來很美滿幸福),但我們有何立場去評論身陷泥淖的她的處境呢?這些評論會不會反映出我們對她的「生活」(而不是她本人)的羨慕與不諒解。
我可以稍微感受到一點:那種對穩定軌道生活著而產生的荒謬感,對自己跨不出真正去愛自己跟他人的一種無奈與沮喪。「一切都麻痺了,我如行屍走肉。」
所以,女主角出走了!她目標是找回自己-能夠獨處、不為他人活的自己。
第一站是義大利-美食、悠閒時光、性,所有感官上的享受與自在,「無所事事的甜美」將她從他人眼光下的壓迫救出,我們不再為工作而忙、為他人需求而轉,只為自己能夠享受每一刻,牛仔褲買大一號照樣繼續吃。所以在這裡,我們解放了身體的禁錮。
第二站是印度-神奇的地方,尋找靈性的存在,我們拜神(人)、我們冥想、靜默,感受心靈沈澱後獨處時的混亂與雜思,接著發現無論感官或行事曆上多麼「充實」,當靜下來時的孤寂才是令人發狂。
所以我們尋找「神」,當放下身心時,讓神進來填滿了空虛。這是靈性的蛻變與看見「我的內在有神,讓神成為我。」而蛻變的過程是艱辛的,需要度過許多雜念欲望的大河,還要「真正原諒自己」,將愧疚與悲傷洗淨,才能看見內在神性。
「答應我,留在這裡,直到妳原諒自己。」我們的神性被太多因不符框架而產生的不自然愧疚給遮掩,如同自然純真的孩子(感覺的生物),被社會化成「理智的生物」,思考取代感覺,於是心輪也縮小了。
Bali的藥師剛開始送了女主角一副圖:「你要如同有四隻腳般踏實地站在地面,然後用心眼去看,而不是頭腦。」說得就是這件事,我們開放感官踏實地與物質世界連結,然後再用心靈去與物質世界、靈性世界連結,才能見到內在神性。
所以,我試著去原諒自己,然後進入下一段旅程。
然而,有了感官(生理)與靈性(心理)的體驗後,仍不是人的真正平衡。我想世人有兩種極端:沉溺於物質享受、縱情聲色的享樂者,或者是追尋內在成長斷絕一切外在的苦行者,但某層面而言這非平衡,甚至都有逃避現實的疑慮(對求道者而言是走偏了。)
因此,第三站是峇里島:生活享受與提昇身心的平衡點,女主角從這邊被藥師點醒展開旅程,最後回到這裡學習整合。
然而這裡的整合,我的理解是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」,也就是學習去「愛人」與「被愛」。所以我們不是只有愛物質享樂或愛內在的純淨,而是能夠去愛己與愛人。
女主角的親密感受了傷,我想我也一樣,所以到這一站有許多觸動。藥師的靈性點化,將所有智慧傳給女主角,;大姐醫師對身體的敏感,開放了女主角的身體與愛人的心,富商的嘗試去愛,則敲開了彼此緊閉的心窗。
愛人與被愛都是不容易的,然後在過程中,女主角治癒了自己,也治癒了每一個人。
藥師得到了女主角做好的咒語書,誠摯地說「妳治療了我」,還邀請她去參加他的喪禮,藥師的罣礙已放下,他可以安心地死去;這是生命傳承的療癒。
大姐醫師接受女主角朋友們的捐助,能夠去重建家庭,保護自己與她的女兒不受家暴,然後我們看見了朋友如家人,將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成家人去愛惜。
最後女主角接受富商的追求,願意搭上了船,進入自己與他人親密的另一階段,被愛著,也去愛人,允許愛人時失去自我的失衡進入生命,「愛著他人的不平衡,其實也是生命平衡的一部份」,於是她的生命變成動態的,不是過多享樂的混亂或是只有冥想的靜滯,而擁有的是混亂與穩定,給予與接受,而過程中,都能有「愛」。
有「愛」才是最重要的,在愛中混亂與穩定多麼難得,這是人性,也是神性的展現。
一部電影,我認真地寫下我的心得,分享給各位。我想來趟旅行了!